中新网山东莱阳12月7日电 (记者 王娇妮)初冬时节,在山东省莱阳市照旺庄镇,一棵棵穿越了百年时光的古梨树,尽情享受着阳光和雨露,焕发出勃勃生机。
图为莱阳梨古树。王海涛 摄
照旺庄镇是莱阳梨的核心产区,仅树龄400年以上的梨树就有15737棵。其中一棵树龄430多年的“梨树王”,是世界珍稀古梨树之一。
莱阳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称,为更好地保护百年古梨树,当地编制了《莱阳梨老园改造技术指导意见》和《莱阳梨栽培管理技术》,制定了“抢救管护、更新复壮、合理负载、配方施肥、绿色防控、改良品种、提高品质”的改造提升方案,不断加大莱阳茌梨古树管理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力度。截至目前,已完成老劣梨园改造1.25万亩(茌梨8600亩),对5万棵古梨树进行了更新复壮。
莱阳梨全名莱阳茌梨,享誉海内外,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曾被列为皇家贡品和国礼,是“中国四大名梨”“山东水果四杰”之一。
小小的一枚梨,一头连着果农的口袋,一头连着地方的发展。莱阳市近年启动了莱阳梨全产业链培育计划,促进育苗、种植、加工、物流、电商、文旅等全产业链深度融合,实施科技提质、品牌铸造、全链融合等工程,将莱阳梨产业发展成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产业、乡村振兴莱阳样板的支柱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
“受益于技术专家的指导,梨的品质得到了有效提升,今年莱阳梨的价格较往年每斤提高了近30%。”山东万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月浩称。
据悉,为实现莱阳梨在保留独有风味和营养价值的基础上扩产提质,该市与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深入合作,邀请专家从品种复壮、栽培管理、品质提升等方面,为莱阳梨种植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搭建莱阳梨创新平台,与相关单位共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莱阳)梨产业技术研究院、莱阳梨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联合研发莱阳梨品种选育新模式、栽培技术新模式。
目前,“中国梨乡”莱阳已拥有莱阳茌梨、秋月梨、黄金梨、丰水梨、新高梨、西洋梨等品种,种植面积7.1万亩,年产15.9万吨,梨产业链产值突破30亿元。
作为莱阳知名度最高的标志性特产,2022年莱阳梨品牌价值达到11.32亿元。近期,在农业农村部公布的2023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中,莱阳梨成功入选。(完)
中新网江西上高12月7日电(巫发阳 金丽岚)眼下,正值晚稻收购季,走进位于江西宜春市上高县的中央储备粮上高直属库有限公司,一辆辆满载粮食的卡车正整齐地停在库区,等待着全方位的“体检”。
“‘体检’指的就是质量检测环节,我们需要对每一车粮食的质量指标、储存指标以及食品卫生指标进行全方位检测,如果不符合收购标准,我们就会予以退回。”中央储备粮上高直属库有限公司仓储科长潘亮介绍说。
图为全国各地运来的粮食在上高县中央储备粮上高直属库有限公司等待检测。巫发阳 摄
据了解,粮库工作人员会操作智能扦样机对每一辆卡车的粮食科学均匀地扦插8个-10个点进行样品抽样,随后质检员会对样品出糙率、整精米率、黄粒米、水分、杂质、脂肪酸值、黄曲霉毒素、重金属镉等指标进行全方位的检测。
“扦样环节,通过不定点扦样,确保了样品的代表性。样品检验环节,我们通过扦检分离、盲样检测、条码传递、封闭检验,杜绝了‘关系粮’‘人情粮’。”潘亮补充说,每车粮食的质检时间大约在15-18分钟,繁忙的时候质检员每天需要检验60多车粮食。
图为中央储备粮上高直属库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对稻谷进行重金属检测。巫发阳 摄
质检合格后,卡车司机驾驶着卡车来到地磅台过磅称重,随后将卡车停在库区门口,粮食经过传送装置与振动清理筛装置清除秕谷、石头、破碎粒后再存入粮仓,司机随后驾驶空车驶上地磅台,工作人员便会在一卡通中录入粮食总量、实时结算粮款。
“每辆卡车、每个流程,都需要在一卡通中进行详细登记,一卡通就像是一张身份证,包含了所有的信息。”中央储备粮上高直属库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左圣毛继续说,中央储备粮入库采用一卡通系统,从入门登记、扦样、检验、检斤、入仓,每一个环节都可以通过一卡通查询详细信息,实现全流程精准溯源。
图为从全国各地收购的稻谷正在经过清理筛处理入库。巫发阳 摄
电子测温、机械通风、内环流控温系统、远程监控系统……“大国粮仓”科技感满满。内环流控温系统能够保障粮食在“智能空调房”里健康、舒适度过一年四季。智能粮情系统则是保管员的“千里眼”“顺风耳”,通过埋藏在粮堆里的温度传感器,保管员可以随时随地掌握粮堆内各部分的温度变化。
据了解,从2014年起,中储粮开始实施智能化粮库建设,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深度改造传统粮库。安装高清摄像头、粮情传感器,至今已实现智能化粮库建设全覆盖。中央储备粮在舒适、安全的智能化粮库里健康度过一年四季。(完)